身为手游发行公司市场部的许家恒,这几年亲历了行业从暗流涌动到波涛汹涌的变化。过去大家总说日本、韩国是手游产业的高地,现在谈论起“中国将成手游”的话题,甚至在2025年行业大会上频频刷屏,连海外投资人都开始频繁拜访我们的陈列室。我想,把视角拉回到产业一线,从真实运营、数据与心跳的节奏里,聊聊中国手游产业的“成为”与“不止于成为”。 2025年Q1中国手游市场数据已经出炉,Sensor Tower显示,TOP100中国手游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6.3%,国内市场总流水突破920亿元人民币。和去年同期相比,增长速度略有收敛,但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行业的分层:头部产品寡头格局愈发稳固,腰部与新锐团队则需要更具穿透力的创新。 有趣的是,中国手游“出海”成了跨国讨论的新热词。2025年腾讯、米哈游、莉莉丝等头部厂商在海外的收入已超过本土40%。尤其在中东和拉美,某些定制化题材甚至实现了流水翻番。这种模式的扩展,昭示着中国手游正成为全球移动游戏生态里的中枢。不只是量的堆积,更是“成为”一种风向标。 如果只盯着数字或榜单,容易忽略真正的转变正在“人”本身。2025年2月,QuestMobile报告中中国手游用户规模已至8.6亿。在自己负责的社区活动中,我观察到00后、10后成为绝对主流,玩家的诉求从“好玩”变成“有归属感”,社交属性和内容共创正在主导讨论氛围。 手游不再只是碎片时间的消遣,更是类社交平台、影视互动、甚至虚拟身份的延伸。以《原神》为例,玩家自发编舞、Cos、写同人小说。更甚者,2025年热门新游《雾城奇遇》刚上线3周,玩家自制MOD数量已突破3000款。这种生态动力,是欧美日韩市场目前难以复制的。 谈“成为”,绕不开技术底座的升级。2025年三款“自研引擎+代表本人观点美术”产品上线,制作周期缩短35%,美术风格更本土也更国际化。行业甚至讨论“艺术指导”与“AI内容团队”并行的工作流。回看2024年底,《逆光旅人》靠一套量子渲染水体系统火遍海外平台,3个月内海外单月流水破2亿人民币。 更让我骄傲的是,我们开始不再完全仰赖全球模板,而是用中国自己的故事与世界对话。2025年春季米哈游团队在GDC分享“五感协同叙述”方案,被IGN和Polygon多次引用。中国手游厂牌,已然成为“创意输出方”,而非“接受方”或“模仿方”。 对多数团队而言,“成为”也意味着压力日益加大。2025年手游获客成本同比上涨23%,一线渠道广告费用再创新高。流量红利确实消退,用户更加理性,行业已极度依赖精品内容作为唯一突破点。曾经“换皮”“快餐”式产品的时代画上句点,细分赛道的创新成了新晋团队的生存法则。 不止是市场竞争,监管政策、未成年人保护、数据隐私合规等新规,也推动大家更加重视长线运营和品牌责任。某种意义上,我们正站在“行业责任”与“商业效率”之间找平衡。而恰恰是这种辩证,让中国手游“成为”的路更加艰难、也更具分量。 不少人问我,这波“中国将成手游”现象为什么能持续?我反倒觉得,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很朴素——深厚的产业链、活跃的玩家社群、技术突进、以及始终大胆试错的市场环境。一位法国合作伙伴感叹:中国团队往往愿意拿出60%预算做创新型项目,欧洲同行顶多拿出20%。 这不是偶然。2025年国家级数字内容出口基金,激励更多中小厂商布局海外。与此国内高校与企业合力孵化青年开发者,光Bilibili“新游开发者计划”今年签约原创IP超70个。全球产业格局下,中国手游正以“创新密度”和“落地速度”被看见、被学习,甚至成为国际行业会议的热词。 我常想,“中国将成手游”,这其实不只是产业升级的胜利,更是中国内容、文化与技术共同造浪的见证。在全球化浪潮里,我们不只是把游戏出口,更是把审美、叙事习惯、社交互动方式一同推向主流。 2025年,中国手游产业站在“新高地”。面对机会与挑战,身为行业一员,我既自豪又清醒:这绝不是终点。“成为”不是一锤定音,而是一场持续创新的长跑——回头看看同事们凌晨的屏幕亮光,市场波动时的心跳与期待,这份“成为”的意义,远比榜单上的数据丰厚得多。 未来属于谁?属于每一个持续进化、敢于想象、愿意失败又不断站起来的中国手游从业者和玩家。真正的高地,从来不是一夜可达,而是千万人心意相通、共创共生的活水涌动。
中国将成手游新高地行业资深人解读背后的机遇与挑战
2025-09-10 13:31:09阅读次数:34 次
举报
增长曲线背后,产业动能正改写世界格局
用户生态重塑:不是简单的玩家增长,而是生活方式革命
技术与创意融合,中国厂牌正在颠覆传统认知
行业的隐忧:流量成本飙升与内容创新的博弈
新一轮全球化:中国将成手游被追捧的背后逻辑
未来图景:成为高地,更要成为“源头活水”
热门游戏
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~